2020年,“新型冠状病毒”成了最热门的词汇,新春本是辞旧迎新的时节,但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和飞速扩散,给节日的气氛带来了阴霾。不断变化的数字和态势依然严峻的疫情,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。疫情固然可怕,可是,比疫情更可怕的是对疫情的过度焦虑。
我们坚信没有一个冬日不可逾越,病毒肆虐的当下,亦如是。
第三篇主要通过自我检测表,来测试自身状况,并总结借鉴了2003年台湾地区应对SARS疫情的心理健康干预的措施,结合心理专家学者的研究,给出广大干部职工如何自我调适的的建议。
【第三篇:自我检测,走出“慌”乱?;?br />
心理卫生专家认为,在面对公共安全事件时,适度的?;泻徒孤切那槭钦G艺娴姆从?。您可以借由以下的简单检测,自我觉察在疫情下的反应是否过度或不足:
1.面对居家隔离的邻人,会引起担心的反应
(1)经过他家附近就暂时停止呼吸或绕道
(2)尽量做好个人与居家卫生﹝洗手、打扫环境﹞
(3)照常生活,以不变应万变
2.发现社区内有疑似患者,会在意
(1)如果有机会就搬到其它地方
(2)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,尤其是人多密闭的空间内
(3)照常生活,以不变应万变
3.确实知道自己曾与患者接触,会引起在意
(1)恐惧沮丧,认为自己有可能感染上病
(2)配合政府防疫措施,将注意力放在?;ぷ约汉退税踩谋匾卸?/span>
(3)认为没那么严重所以不必太当回事
4.自己居住地的社区医院,将有患者在政府的管理与?;は陆胫瘟?/span>
(1)认为自己的生活安全网要被破坏而想要捍卫
(2)配合防疫政策
(3)照常过日子
5.已复原的患者准备回到社区内过正常生活
(1)想要将他驱离自己的生活圈
(2)可以欢迎与其共处
(3)不理会这种事
6. 已解除隔离令的居民,出现在社区内
(1)想要将他驱离自己的生活圈
(2)知道在防疫的专业措施下,自己的生活安全仍有保障
(3)没空去管别人的闲事,反正还没有影响到我
7.如果自己是健康的,你考虑使用医疗卫生专用口罩﹝例如N95﹞的时机
(1)不管去那里都尽量用
(2)进入危险区才要用,有保障
(3)都没有差,反正一切都是命
8.你每天收看媒体的时间
(1)三小时以上
(2)一小时左右
(3)偶尔看一下
9.在自己身体健康也没有居家隔离的情况下,你会考虑取消下列哪些密闭空间的活动
(1)取消正常上班上课
(2)取消非必要性的与陌生人群在密闭空间有接触机会的活动
(3)不必取消任何想做的事,一切照常就好
10.当有人传来未经政府证实的消息时,你会有怎样的判断
(1)空穴不来风、宁可信其有
(2)多半是八卦,不必太认真
(3)无论官方消息或传言,都不信,只相信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
如果你有五题以上选“1”,面对疫情,你可能已经过度反应了。
容易造成自己与他人的恐荒与不安,反到不利于面对压力。建议保持对疫情的关心,但减少对疫情的操心,如果不容易做到这点,可寻找有关心理咨询的管道接受协助。
五题以上选“3”,面对疫情,你可能反应不足而缺乏?;馐?。
你的反应不足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和你的家人,甚至社会
五题以上选“2”,面对疫情,大体而言你反应适当。
你的态度有利于面对?;?,请发挥你的影响力,安抚过度反应者,提醒反应不足者。
每个人面对?;钡奶逖槭遣煌?。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情况下,应选择的调适方式也不同。
一、疫情当前,我们会“慌”
在想法评估上,一些人会认为疫情是无法控制和不可预测的,因为它来势汹汹;也有人认为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,“如果不是因为那些吃野味的人”。
不同的想法,也会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。认为疫情无法控制和预测的人,可能会感到:
· 恐惧、恐慌,又害怕又着急
· 无助,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
· 退缩、孤立,不想与人接触,认为“人世太凶险”
认为疫情本来可以避免的人,则更可能有这样的感觉:
· 被侵犯和背叛
· 失去信任
· 愤怒,尤其是对吃野味的人,认为他们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和健康
在这些情绪中,“恐慌”可能是最普遍的。
严重的情况下,面对疫情的恐慌可能会让人做出一些强迫行为,比如,洗手本身是件?;ぷ约旱暮檬?,但极度紧张地一遍遍洗手,恐慌还可能引发一些荒唐的从众行为,比如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等等。对于整个社会以及一般民众来说,新型冠状病毒是一个突发的风险事件,大家往往依靠直觉对它进行认识和判断,由于情况不清、信息模糊,恐慌就极易让人产生从众的行为倾向。
二、流言蜚语,让人更慌
随着微博、微信公众号上个人品牌大量兴起,在疫情后,官方话语空间和民间话语空间此消彼长,政府部门发布消息的速度和信息常赶不上媒体和个人,这虽然让我们多了许多获取信息的途径,但这带来的并不只有好处。
先前研究有两方面的发现。一方面,量化模型显示,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十倍,传染病的传播概率将减少三分之一,因为媒体报道越多,大家的预防意识越强,会增加自我?;ば形?,疾病的传播速度就会减缓。
但另一方面,如果看太多、频繁地用社交媒体讨论疫情等灾难性事件,可能反而会使它对大众健康的影响变得更严重;尤其是媒体机构分享的耸人听闻的故事,虽然很吸引人的眼球,但其催生恐慌的大范围扩散。
三、“慌”可以,但没必要“很慌”
恐慌本来是具有社会适应意义的,因为恐慌意味着对危险的警觉,感到“慌了”的人会对危险更敏感、更积极地?;ぷ约?;而一些对疫情不以为意毫无恐惧、不戴口罩又喜欢扎堆的人,可能不能敏感地做出反应,最终暴露于危险之中。
但过度的恐慌是破坏性的,严重影响人们的心态和生活。我们已经在网上看到了许多消息、新闻甚至谣言,也许你跟我一样,总是忍不住去刷这些信息,不止出于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,更是出于恐慌??只趴赡芮谷嗣歉嗟厝ニ阉?、去看更多疫情的报道,并越看越慌、越慌越想看,从而形成恶性循环。
四、走出“很慌”,保持积极心态
除了恐慌,我们可能还有别的负面情绪。别怕它们,毫无波澜才是假的。
我们可以识别情绪、给它们打标签、清晰地描述出来,允许它们存在,比如命名“恐惧”,描述恐惧的感受,带着恐惧正常生活。根据正念的理念,要意识到很多情绪和想法“只是发生在脑子里的事”,是大脑对危险的应激反应,而现实其实稳定得多。
最后,在尝试解决问题上,用问题解决导向的、偏向积极期待的方式来想事情,落实在行动上,做积极的事。
五、走出“很慌”,让生活有确定性
恐慌大多来源于不确定,而在生活中,如果我们能维持更多的程序化,那我们就能感受到更多可控感,不再那么慌。
在春节这一本就让人忙乱的时间点上,这不是件容易事,但它值得做,除了照顾自己的生活和情绪,在获取信息的时候,我们也应有所选择。应该了解科学知识,学习预防和应对方法,谨遵医护人员的建议,勤洗手、戴口罩、少扎堆等;可看信息报道,多读病毒科普,传递积极的、支持性的情绪。